Telegram因其加密通讯和“阅后即焚”功能被犯罪团伙频繁利用,公安机关已将其列为重点监管对象,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打击相关违法犯罪活动:

一、主要涉案类型

1. 跨境诈骗

  • 冒充公检法或政要人员(如柬埔寨案中假冒洪森亲王),以“高回报投资”等话术诱导转账,赃款通过虚拟货币洗钱(涉案超4万美元)^^。
  • 针对留学生群体,伪造官方文书骗取“保证金”(如江苏案例中单笔诈骗达200万元)^^。
  • 2. 个人信息非法交易

  • 犯罪团伙通过Telegram贩卖公民信息(含身份证、银行流水等),单案涉及数据超6亿条,非法获利逾800万元,使用虚拟货币结算逃避追踪^^。
  • “中间商”以每条0.5-2元价格倒卖期货、证券投资者隐私数据,形成黑产链条^^。
  • 3. 网络暴力与性犯罪

  • 韩国“N号房”事件中,犯罪者胁迫未成年人拍摄性剥削视频并通过Telegram传播^^。
  • “开盒”行为曝光他人户籍、住址等敏感信息,在平台内大规模传播^^。
  • 4. 技术辅助犯罪

  • 利用Telegram指挥下线拨打电话诈骗,或通过“GOIP”设备伪装号码归属地^^。
  • 二、公安机关打击措施

    1. 专项技术反制

  • 建立“专业+机制+大数据”警务模式,追踪虚拟货币流向及匿名账号,破获多起跨境团伙案^^。
  • 2. 法律严惩

  • 对参与洗钱、信息贩卖者以帮信罪、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等立案,最高判处有期徒刑42年(参考韩国N号房主犯判决)^^。
  • 国内涉案人员均被行政处罚或刑事拘留(如永宁刑侦抓获的拨号诈骗协助者)^^。
  • 3. 公众预警与教育

  • 多地警方发布提醒,要求家长检查子女手机是否安装Telegram等密聊软件^^。
  • 通报典型诈骗手法(如假冒反诈中心诱导下载Telegram),强化群众防范意识^^。
  • 三、防范建议

  • 警惕高收益投资:任何线上投资需核查平台资质,勿轻信境外“官方”背书^^。
  • 保护个人信息:避免在不明平台绑定手机号或身份证,防范信息流入“社工库”^^。
  • 举报可疑行为:发现隐私泄露或诈骗线索,立即通过110或反诈平台报案^^。
  • 公安机关将持续升级技术手段,严打利用Telegram实施的违法犯罪,公众需主动配合防范,切断犯罪链条。

    本文章来自(https://www.i-telegtam.com),转载请说明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