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法律责任与风险案例

1. 暴力煽动与刑事指控

香港警方多次针对Telegram群组管理员采取行动:

  • 2020年5月,一名28岁管理员因运营名为“实用工程知识分享频道”的群组(超2.2万成员),发布制作、袭警教程及煽动破坏公共设施,被以“串谋或唆使”等罪名逮捕,最高可面临终身监禁。
  • 2019年11月,一名24岁女管理员因群组内煽动纵火、伤人及公开警员隐私,被控“煽惑他人纵火”及“煽惑他人伤人”,保释申请遭拒。
  • 2. 组织非法活动的技术工具

    群组被用于协调暴力活动,例如:

  • “哨兵组”实时通报警方部署位置(以分钟为单位更新);“大消物”群组发布物资收集点和撤离车辆信息。
  • 2019年6月,一名22岁管理员因策划冲击立法会和阻塞道路,以“串谋公众妨扰”罪被捕。
  • 二、技术特性与监管难点

    1. 加密与匿名机制

    Telegram支持端到端加密、阅后即焚、隐藏手机号注册,且频道无人数上限。管理员可设置“无管理权限模式”,第三方(包括平台方)无法直接访问聊天内容。这一特性曾被极端组织“国”利用,后遭平台封禁。

    2. 犯罪温床:暗网与数据黑产

  • Telegram群组成为贩卖个人信息的中枢,涉及征信、行踪轨迹甚至面部活体信息交易。
  • 2022年,四川警方破获团伙利用Telegram群组(如“普通查询”“高级查询”)交易社保系统漏洞及公民信息100余万条。
  • 三、法律责任边界

    1. 管理员义务的司法认定

  • 中国《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》明确“谁建群谁负责”,群主需对违法内容承担管理责任,包括警告、踢出成员或解散群组。
  • 若放任、暴力内容传播,管理员可能构成“传播物品罪”等共犯(如案例中群主小张被判刑)。
  • 2. 免责例外情形

    法律责任仅限于未履行监管义务或主动参与犯罪。若管理员及时删除违法信息且无主观故意,通常不承担刑责(区别于行为人的直接责任)。

    四、安全建议

  • 敏感内容零容忍:即时清理涉暴、涉恐言论,避免群组被利用为犯罪工具。
  • 权限分级管控:限制核心管理员数量,定期审核群内文件链接。
  • 合规运营:在马来西亚等实行社交平台执照制的地区,需向申请许可(如TikTok、WeChat已获马来西亚运营执照)。
  • 群组管理需平衡通讯自由与法律底线,技术匿名性非免责“护身符”。监管趋严下(如暗网数据贩售打击、多国执照制度),主动履行管理责任是规避风险的核心。

    本文章来自(https://www.i-telegtam.com),转载请说明出处!